浙江在线 > 财经 > 要闻 > 正文

对互联网理财服务的一些思考

2018/7/30 16:40:05 来源::浙江在线

文/刘嘉 腾讯金融科技智库高级研究员、腾讯雄安金融实验室副主任、金融数据应用部总监

2014年至今,股指经历了从牛市到熊市,触底恢复和再次震荡回调的过程。通过分析用户在理财通上的理财行为,我们有机会探索用户在不同市场环境中贪婪和恐惧的情绪转变,了解不同的用户因为不同的内在性格而做出了完全不同的理财选择。透过这些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用户,知道他们真实的金融需求,也能为我们更好地服务用户带来新的启发。

首先从整体上来看一下用户的行为是怎么随着市场环境的波动而变化的。回溯上证指数与理财通保有量的关系,可以看到,在证券市场情绪高昂的时候,用户会倾向于放弃一些相对稳健的理财方式,选择高风险的证券产品,而随着上证指数的不断走低,理财通保有量逐渐增加,用户受了伤又回来了。从这个层面来看,用户总是逐利的。然而,我们不禁要问,用户真的逐到利了吗?对大多数用户来说,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可以一起回顾一下股灾发生前后用户的行为表现。在剧烈波动的市场环境下,用户的多样性就陆续呈现出来了,我们可以通过用户在指数产品上的表现,来看看这些有趣的反应。

 

指数基金用户持仓时间和收益的关系(类似处置效应曲线)

上图为我们勾勒出了三类典型的用户:

第一类用户是鸵鸟型用户,他们在面对损失时不愿意及时止损,在亏损扩大后,听之任之,直到亏损失控。对很多投资者来说,股票抛售之前是账面亏损,抛售之后才变成实际亏损,两种亏损被划归到不同的心理账户,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冲击,显然,事实上的亏损是投资者更不愿意接受。最后,投资者由于厌恶亏损,表现为处置效应,继续持有赔钱的股票。

第二类用户受到损失厌恶的驱动,在面对可能的收益时不愿意冒险,而面对损失却敏感得多,成为风险偏好者,常常急于操作,频繁买卖,投机心理较强。

第三类用户是落袋为安型,对这些用户来说,不能忍受指数后继不确定性带来的心理煎熬,生怕跌回来,而错失穿越周期可能的大收益。

第四类用户则是坚持定投的用户,相对理性,他们通过定投不断摊薄买入的成本,降低风险,从而真正的领跑众多投资者。

结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用户想要逐利,进入市场的时候信心满满,但总是受市场环境的影响而产生了种种非理性行为,导致投资市场里的 “韭菜”总是源源不断。如果我们能提炼出这些非理性行为产生的市场背景和用户特征,并在未来市场往复循环时对不同用户施以不同的引导,向用户提示其过往或韭菜们的人性弱点以提供更好的理财增值服务,而不仅仅是利用其弱点诱导理财产品的销售,这可能是大数据支撑下的互联网理财值得思考和探索方向。

事实也表明,不理性的用户是可以被引导的。2015年6月股市大跌后原本只持有指数基金用户的资产配置发生了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用户受到市场的“教育”或者说是“教训”,逐渐开始尝试分散投资的方法,持有的产品类型也逐渐多元化(自发资产配置的雏形)。因此,根据市场情况的变化,恰当地、有针对性地引导用户做合理的资产配置和正确地操作,这对提升理财服务的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声明:本站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