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新闻 > 国内 > 正文

商业达尔文主义下的中国出行市场

2018/4/13 9:47:56 来源::浙江在线

美团成了资本市场的“网红”。

先是声势浩大进军出行领域,而后,就在“ofo和摩拜单车合并”的假新闻再一次刷屏然后被“打脸”之后,美团收购摩拜的消息炸开了锅。一时间网络上声音不断,唱衰创业独角兽的,羡慕胡玮炜的,惊叹美团闷声作大事的,甚至有自媒体调侃这次收购是“水瓶男”和“双鱼女”的相爱相杀。

上一次出行市场的资本运作受到如此广泛关注,应该还是滴滴收购Uber中国的时候,这直接造成了Uber退出中国市场,至今仍有人认为Uber失败的原因是“水土不服”。

网上流行过一句很丧的话:逃避可耻但是有用。这句话对网约车“补贴战”同样有效,补贴“可耻”,但是有用。不可否认的是滴滴就是靠着补贴一战成名,今天的美团就仿佛当年的滴滴,也靠着对司机低抽成和对消费者高补贴,在上海圈走了一票司机和近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当然现在已经开始明显出现下滑),而且靠着媒体的关注,美团出了名,不打车的人也知道那个送外卖的公司开始干网约车了,等于免费做了广告。

既然这么有用,为什么说“可耻”呢?因为无底线补贴的做法几乎就是商业达尔文主义,即不择手段提升自己竞争力,不惜使用一切可以使用的手段打击对手。肉食动物之间的厮杀远比我们想象的激烈。一份被曝光的内部信显示,目前美团一单的补贴就可能达到30元,如果要从滴滴手中争夺20%的市场份额,美团每年就要烧掉450亿元。远高过14年初的滴滴和快的大打补贴战的时候,两三个月烧掉二三十亿,最高单日亏损4000万元的数字。然而今时不同往日,滴滴有技术壁垒且更具规模优势,而以美团收购摩拜单车来看,全部对标滴滴,这一次是打算玩真的了。不过以补贴战开头,难说谁比谁高尚。

 

整合消费场景,重建出行生态,出行市场已经不再满足点对点的交通这么简单,美团想构建的吃喝玩乐行一条龙;携程拿下网约车牌照要重点发展商旅出行,都是在将自己的资源和经验与网约车形式进行整合。但是这些畅想至今仍停留在理念上,具体商业模式难以预期。眼下就算烧钱,也要在出行市场掺和一脚,恐怕自己在“物竞天择”的竞争中被淘汰,这种“占位置”的思想也许是出于忧患意识。

另一方面,国有背景的首汽约车,踩准新政的时间点,适时促销,迅速在白领群体中收获一大批忠实用户,成为不得不重视的网约车“正规军”。拥有车企背景的曹操专车,更多的是将出行作为产业转型的方向和延伸,坚持合法合规经营脚踏实地。毕竟新造车势力来势汹汹,新能源汽车和无人驾驶领域还有很多技术问题需要突破。这部分市场空间本来就是由于滴滴等平台扩张过快造成的服务空白,走的是差异化战略,攻坚的是夹缝市场,这些企业都有很鲜明的共性,都是狠抓服务质量,统一管理车辆,标准化运营,而且在合法合规上,不越监管红线,更像是乖乖的草食动物,看似不具备竞争力,但难说在肉食动物厮杀过久而疲惫的时候,草食动物就不能创造奇迹。

 

眼下这场战争实际上是相当危险的,因为对于企业来说除了外患还有内忧。如果不是被竞争对手爆出,我们几乎难以想象滴滴在上海还没有取得全部的相关资质。新政面前,各家企业合规与否成为了网约车市场的高压线,只有让自己无懈可击,才能更具竞争优势。商业达尔文主义下的中国出行市场,在共享单车这一“物种”里已经“灭绝”了很多企业,网约车领域却完全相反,新入局者络绎不绝,短暂狂欢终将过去,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各方共同维护。


  声明:本站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