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新闻 > 国内 > 正文

成都战役,哈罗单车何以3个月碾压竞争对手?

2018/7/10 14:57:11 来源::浙江在线

导语:在成都,哈罗30万辆自行车,摩拜、ofo等150万辆车,虽然哈罗单车晚一年时间进入,但3个月时间,市场份额占65%以上。

几天前,哈罗单车COO韩美在接受梨视频采访时称,“现在无论是用户口碑还是订单规模,哈罗都已居行业首位,日订单量超过2000万,近2400万。韩美表示,哈罗单车证明了,共享单车企业不需要用押金的利益来保障运维。”

 

►成都,3个月150万单

2017年8月进入四川南充;

2017年9月进入广元,10月进入遂宁和绵阳;

2017年12月,哈罗单车西南大区成立;

2018年1月,哈罗单车进入成都。

2018年1月,哈罗单车西南大区当月日订单量过百万,2月日单量突破200万单,3月日单量突破300万单。

哈罗在成都一个城市的日单量已超过150万,占据了成都市场份额的65%-70%,摩拜、ofo则分别为15-20%,5-10%左右,其它品牌不足10%市场份额。

 

晚摩拜、ofo两年成立的哈罗,何以逆袭?成都是一个非常好的样本案例。

 

►算笔账,共享单车模式到底能赚钱吗?

哈罗单车成都就600人运维,这么重的运维账算的过来吗?

哈罗在成都雇佣了约600名运营维护人员,而投放车辆更多的摩拜在成都却只有几十人的运维团队,商业模式到底能否成立呢?600名运维人员,每天150元左右的工资,那么一天30万辆车的运维费用就是90000元,平摊到每辆车上大致就是0.3元。与前两天哈罗单车COO韩美披露的每天每辆车0.3元的运维成本恰好相当,数据之间得到了相互印证。下面我们就以成都为例,为大家大致计算一下哈罗模式的商业可行性。

 

按照上述计算,在每单0.51元的情况下,3年的总利润为550125000元,也就是5.5亿多,平摊到每年也就是1.83亿左右。如果单车的使用年限能够延长半年至一年的话,那么这半年到一年的成本就只剩下每天90000元的运维成本等变动成本了,利润还会进一步扩大。

共享单车之间的竞争绝不在免押等非核心因素,做一款属于自己的好骑的单车,坚持用户价值第一,扩大技术优势,精细化运营,团队组织优势这才是这个行业的成功关键因素。

 

►农村包围城市策略

事实上,在西南大区,哈罗进入的第一个城市并不是成都,而是南充,而南充是四川省第二人口大市,人口759万,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

 

2017年8月哈罗单车先行进入了同属西南大区的南充,而后是广元、遂宁、绵阳,直至2018年1月才进入成都。从哈罗单车进入西南大区各大城市的次序来看,可以窥见一个战术缩影,哈罗先试探性的进入中小型城市,摸清四川地区当地的社会文化、骑行环境、用户需求,以及用户的骑行习惯,从而更加有的放矢地做好未来进入一个拥有1600万人口、良好骑行环境和习惯的重点城市—成都。这一策略符合哈罗一贯的“农村包围城市”策略,先在更小的城市试点,然后再进入首府大城市。

►技术,是核心生产力

共享单车,是一个重资产重运营的行业。哈罗单车和其它共享单车除了在重资产和重运营之外,还有一个不一样的差异,“重技术”。

哈罗单车对于软硬件的研发投入非常大,软件人员方面大约有200人左右,加上产品经理总共有300人。单车车体,轮胎设计等硬件方面大约有10几人,为了设计一款能够减小骑行阻力的轮胎,专门聘请了一位德国汽车轮胎厂的研发人员进行单车轮胎的设计研发。智能锁团队也有几十人的规模。

►日事日毕,精细化运维

哈罗单车利用片区网格化管理,会把整个城市按街道画成网格,在每个网格派专门的人员,针对网格会有保姆式化的维护、秩序化停放,使得在片区管理方面非常高效。高效的运营效率,不断优化着城市出行,很快就得到了政府的信任。

整个技术团队像在做科学研究一样严谨的做产品,运营团队也具备极强的执行能力,正是这样的精神,造就了哈罗单车能够从容应对复杂场景的能力。

 

上图是哈罗单车停放于犀浦地铁站,准备早高峰的来临。在犀浦地铁站及其周边,高峰期时停放有2600-3000辆哈罗单车,每日每辆车的骑行频次能够达到15-20次,这样的使用频次离不开技术、运营两大团队的支持。

在成都的时候,东哥也正好碰到了此前摩拜负责地推的一个经理一起吃饭。摩拜在成都投放了几十万辆自行车,但运维并没有几百人,也就几十人的团队。是摩拜更有效率吗?并不是,实际上是哈罗和摩拜对运维的功能定位是有差异的。摩拜成都运维的主要工作是寻找损坏、丢失的自行车,并不负责搬运、现场维修、擦拭脏了的摩拜单车。

这些都是运维细节上的差异,并不是运维越轻就越好,但也不是说靠自己堆人越多越好。

 

►磨刀不误砍柴工

ofo和摩拜创业早,融资早且更多,更早拿到了阿里和腾讯的支持,何以让一个籍籍无名的哈罗单车反超?之前的ofo和摩拜扩张,哪里出现了问题?对更多创业者又该有哪些启示?

首先快速复制扩张一定是建立在成本效率和用户体验的基础上,不然越扩张越失控,抢来的市场份额早晚会丢掉;其次堆人不如堆技术,大部分快速扩张的创业公司,最喜欢通过堆人的方式解决业务扩张的需求,因为这个看上去更容易;最后在好产品好的用户体验面前,用户没有忠诚度可言,这就是为什么最早做的ofo却成了哈罗的炮灰。

这就印证了一句古话“磨刀不误砍柴工”!


  声明:本站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